巴西紫热(巴西紫热 )

别名:
巴西紫癜热
传染性:
有传染性
治愈率:
40%
多发人群:
儿童,多为10岁以下小儿,30...
发病部位:
典型症状:
肚子疼 发烧 恶心与呕吐 紫癜
并发症:
是否医保:
挂号科室:
治疗方法:

巴西紫热是怎么回事?

  一、发病原因

  本菌原称Koch-Weeks杆菌,1950年Pittman等命名为埃及嗜血杆菌。1976年Killa报道埃及嗜血杆菌的表型与流感杆菌生物Ⅳ型极相似,即命名为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(Haemophilus influenzae biogroup aegyptius,HIBA)。从典型巴西紫热患者血或脑脊液中获得的HIBA(称为BPF株),与仅引起结膜炎的HIBA(对照株)比较,发现BPF株均含有分子量为0.024的质粒,对照株多含有分子量为0.002的质粒或无质粒;全菌成分电泳分型,以大肠杆菌的16 23S RNA为探针的杂交相、细胞外蛋白等方面研究,发现BPF株与对照株有明显的不同。由于以上诸方面的区别,导致HIBA菌有着不同的致病能力,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。由毒力强的BPF株既可以引发典型的巴西紫热症状,使患者出现高热、紫癜、菌血症等,也可以引起化脓性结膜炎。而非BPF株致病性并没有BPF株强,往往在眼分泌物、鼻咽部被检测出来。

  二、发病机制

  HIBA菌侵入眼、鼻、咽部后在局部增殖并引起炎症。侵入眼部的BPF株或由非BPF的HIBA都可以引起化脓性结膜炎,导致结膜充血、眼睑红肿;眼痒、眼烧灼感;流泪或溢泪;晨起时轩分泌物多而难以睁眼。侵袭力较强的BPF株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,释放内毒素,患儿血中内毒素平均值为675μg/L(675pg/ml),健康儿童的均值为25μg/L(25pg/ml),故内毒素可能为引起多脏器损害的重要原因。尸解发现皮肤、黏膜有广泛的瘀斑和紫癜,各组织小血管中可见有微血栓形成,有出血及坏死灶;脑有水肿但无炎症;肺有充血、水肿及出血;肾上腺有出血;脾和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;有些肢体远端及耳、鼻等处有缺血性坏死,但未见血管炎。

相关推荐

巴西紫热相关医生

更多>

巴西紫热相关医院

更多>

相关视频

更多>

相关语音

更多>

相关文章